郝克遠-齊魯晚報-大眾報業集團副總編輯介紹

人物小結:被評為山東省十大青年優秀知識分子標兵,被聘為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兼職教授
郝克遠簡介:
郝克遠,1984年從山東大學畢業分配至山東省物價局。出于對新聞工作的熱愛,于1994年放棄正科級干部身份,應聘至齊魯晚報做普通記者。進報社第二年即被聘為首席記者,歷任政教部副主任、政法部主任、晚報編委兼周刊中心主編等職,2000年底成為齊魯晚報總編輯,2003年底擔任大眾報業集團編委兼齊魯晚報與生活日報總編輯。
從事新聞工作以來,先后獲省以上新聞獎63個,親自撰寫或參與編輯圖書26本,發表各類理論文章59篇,策劃過一系列重大戰役性報道和社會公益性活動,開設過“有話郝說”個人專欄,出版過個人作品選《想來想去》(兩卷本)。2001年被評為山東省十大青年優秀知識分子標兵,同年被聘為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兼職教授。目前兼任山東省青聯常委與省直青聯副主席,以及全國晚協副會長等職。
“莫道總編容易當,白發雜生遍體傷……回首三年如一日,恐慌恐慌恐而慌。”這是郝克遠在任齊魯晚報總編輯三周年時發出的感慨。 但是,就在發出這個感慨幾天之后,大眾報業集團黨委又把該集團的另一張重點子報——生活日報交給了他。 作為兩張報紙的總編輯,在外人看來可謂風光無限,但郝克遠卻從不這樣認為。一晃又三年過去,他的感慨一如既往 :“兩報總編一人當,愈是風光愈恐慌,事有巨細心中系,責無大小肩上扛……” 然而,就在他的這種恐慌之中,齊魯晚報的事業卻越做越大: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連續三年公布的全國晚報都市類報紙綜合競爭力20強中,齊魯晚報排名由第六到第五再到第三,一路高走;踐行“三貼近”原則,出了個全國典型張剛,受到中央領導同志的肯定;報紙日均發行量達到150多萬份,年創利稅1.86億元…… 一向保持低調的齊魯晚報,開始受到業界的高度關注;一路恐慌走來的郝克遠,也開始引起同行們的極大興趣。
從一名干部到一名記者,他有執著的新聞理想
其實,從一開始,郝克遠就將自己置于背水一戰之地。 在省直機關(省物價局)是正科級干部,到齊魯晚報則是招聘制記者;在機關有三室一廳住房,有百分之百公費醫療,到晚報則不管住房,看病也要自費。更嚴重的是,如果在晚報干不好,出路可能只有兩條,一是成為城里的個體戶,二是回到農村老家去。那一年,是社會遠不如現在開放的1994年;那一年,齊魯晚報只是一張很不起眼的四開八版的小報;那一年,他已經33歲,女兒也6歲了。但就是憑著執著的新聞理想,在一片反對與議論聲中,他毅然選擇了晚報。 “選擇前要慎重,選擇后要執著”。多年后,郝克遠經常這樣告誡那些新來的記者。“執著”一詞,對他而言,的確太意味深長了。 進入報社后,他借親戚六千多元錢買了一輛摩托車,從此,他開始與這輛車形影不離,甚至一起出生入死。1994年深秋的一天,晚飯之后,濟南地區大雨傾盆,別人都急著往屋里躲,他卻騎上這輛車從家里往外跑,為的是準時趕到報社值班接聽新聞熱線(同事們都知道,很多人都嫌值熱線班麻煩,他卻十分熱衷,因為他會“小題大做”,一天就能根據熱線線索采寫三四篇稿子),可就在路過一座鐵路橋下時,由于積水太深,摩托車熄火傾倒,將他壓在了水里。他掙扎著起來,鼻子里進了水,嗆得眼淚直流,周圍一片漆黑,冰涼的污水漫至胸部,禁不住渾身顫抖。正準備離開時,他發現腳上的兩只鞋全都不知了去向,用腳在水下幾經試探,終于摸到一只,提上來一看,竟不知是誰的一只女鞋!豈料這一下卻令他來了精神:橋下積水沉鞋多,這是新聞啊! “起跑既然晚了,就更要加快速度”。他給自己定下了一條“歇馬不歇人”的原則,叫作“有新聞時寫新聞,沒有新聞寫評論,不寫評論寫論文,保證歇馬不歇人”。因此,他在新聞采寫之外,評論、隨筆等各種題材也不斷涌向報端。他曾開過一年多的個人雜談專欄“有話郝說”,每周一篇,也曾連續發過一二十個整版的“故事新編”,都深受讀者喜愛。他特別注意邊工作邊思考邊研究,先后發表業務論文60余篇,像《論老牌晚報的可持續發展》、《對編輯理念的八點思考》等,都曾在業界引起較好反響。他還親自撰寫或參與編輯圖書30余本,出版過個人作品選集《想來想去》(兩卷本)。 因為這種執著,在進報社的第二年,他就成為首席記者。因為這種執著,他寫稿數量始終名列前茅,同事們稱他是“新聞轟炸機”;幾年功夫他就獲得各類新聞獎50余個,又被同事們譽為“獲獎專業戶”。
從一名記者到一報總編,他有強烈的策劃意識
1999年10月1日上午,細雨綿綿,在濟南市區的許多報攤前,出現了人們從未見過的一幕 :一些讀者打著傘排隊購買當天的齊魯晚報。說起來也不奇怪,這天的晚報確實有些特殊:在山東地區,第一次推出了一百個版;第一次大量使用銅版紙印刷;第一次全部使用歌曲名字作為各板塊的題目。這就是齊魯晚報的《國慶百版特刊》。當然,關于這個特刊,還有幾個紀錄值得一說:晚報銷量第一次突破百萬份大關;報紙第一次被人炒到99元一份;第一次在封面上署上了總策劃執行人的名字,那就是郝克遠。 其實,社會上很少有人知道,他當時是以一名普通編委的身份,在編委會的支持下,僅用10天左右的時間就創造了這么一個奇跡。 郝克遠無比鐘情于新聞策劃,如果說寫新聞他是幾近狂熱,那么搞策劃他則是過于癡迷。 從1996年當選為齊魯晚報政法新聞部主任起,他開始與策劃結下不解之緣。那時,他所在的部門每周有一個自己編輯的版面,他便堅持每周都搞一個重頭策劃,連續近兩年時間,一周也沒落下,像“招標進藥起波瀾”、“兵分十路看文明”等系列報道和專版,都引起較好的社會反響。他還將自己的心得體會寫成論文《策劃,乃部門主任的首要任務》,發表后在業內引起較大共鳴。 1998年,他作為晚報編委兼周刊中心主編,開始參與總編輪流值班,每次值班他一定要搞一些策劃,像“會心一笑說變化”等欄目、“美國老人山東尋根”等系列報道,都曾轟動一時,尤其在主持晚報周刊工作期間,他的策劃才能得到較為充分的施展,他初到周刊時,周刊是每周一期共4個版。他將周刊逐步擴充為8個版、16個版、32個版……同時創造性地將內容分成新聞與娛樂兩大板塊,并設立了《娛樂批判》、《探索頻道》、《故事新編》、《奇案追蹤》等令人耳目一新的專版,組織了一系列獨家的重頭的報道,很快便打開了局面,讀者激增,廣告客戶蜂擁而至,最多的時候,一期創收達到150余萬元,一些專版文章還被出版社看好,連續推出5本作品集子,暢銷一時。 一系列的成功策劃,極大地提升了郝克遠的個人威信,在進報社第七年,他成為齊魯晚報歷史上第一位民選總編輯。 此后,齊魯晚報幾乎所有的重大策劃,都凝結著他的智慧與心血,而且作為總編輯,他既熱衷親自策劃,更注重激勵大家都積極參與策劃。在齊魯晚報,每年都要評選十大優秀策劃,每個優秀策劃獎金高達兩三萬元;同時還要求策劃者寫出策劃的起因、過程、效果以及體會,作為勞動成果正式結集出版。這幾年,他領導策劃的貧困大學生資助活動,先后募集資金1000余萬元,資助學生上萬人;組織策劃的大型民工招聘活動,連續舉辦多屆,讓十幾萬名進城農民工找到了工作……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從一報總編到一個品牌,他有樸素的工作理念
在成為總編輯之后,郝克遠提出了“為讀者服務,與讀者俱進”的辦報理念,概括出了“打造新聞精品超市,滿足讀者高尚需求”的報紙定位,明確了“以隊伍強報紙,以報紙立品牌,以品牌帶事業”的工作思路,并大力實施“提升齊魯品牌,提升晚報品位,提升員工品質”的競爭戰略。 他堅持認為,報紙質量就是員工綜合素質的外化。因此,辦報的根本在于抓隊伍。而對于隊伍建設,他則始終堅持“兩手抓”:一手抓理想,一手抓紀律。在齊魯晚報,有兩個重要文件是他親自起草的:一個是《完全分數考評辦法》,九章八十八條,涵蓋了工作的每一個環節;另一個是《加強文化建設若干意見》,提出了文化建設的目標與一系列措施。有兩個重要機構是他力主成立的:一個是督察考評部,由6名中級以上職稱的同志通過競爭上崗方式組成,專司考評處罰之職;另一個是文化建設領導小組,由他擔任組長,全面負責報社文化建設工作。這兩方面的工作,幾年來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業內人士前往考察學習。 記者工作看編輯,編輯要看總編輯。作為隊伍的領頭人,郝克遠有個著名的“活該理論”,簡而言之就是“當總編輯,活該受罪”! 當總編輯不到8年,他的體重從64公斤降到56公斤,平均每年降1公斤多。他大部分時間都待在辦公室里,雙休日打辦公室電話,十次至少有九次能找到他。由于他所在的辦公大樓是全封閉的,沒有窗戶,“非典”時期,單位里人心浮動,那一時期,他便有意更長時間地待在辦公室里,而且每天最早來最晚走,使職工們受到很大的鼓舞,事后他開玩笑說:冒著生命危險作秀,這是指揮員的應有之義。 其實,同事們最清楚,這根本與作秀無關,因為許多事情是秀不出來的。比如,在全國所有媒體老總中,恐怕沒有一個人能像他那樣領取獎金:在每個月初的主任例會上,由全體部門主任對他上個月的工作進行民主評議,然后以無記名投票方式決定他拿多少獎金,幾年如此,或多或少,他始終坦然面對。他常說:總編輯就是個編輯頭兒,大家支持我干,累死也干;大家不支持我干,上級提撥也沒臉干。 在他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齊魯晚報成為享譽國內外的一個著名文化品牌,已經連續三次入選中國500個最具價值品牌,是山東省唯一的入選媒體,該報曾被中宣部授予“全國新聞系統精神文明示范單位”,也是山東省“三項學習教育活動”先進單位和“青年文明號”標兵單位。特別是在落實“三貼近”原則過程中,由于他的著力培養,著名的“胡同記者”張剛脫穎而出,成為全國新聞系統學習的典型。
從一個品牌到一群品牌,他有不懈的事業追求
為了更好地發揮齊魯晚報的品牌帶動作用,大眾報業集團黨委決定把集團的另一張重要子報——生活日報與晚報整合,一套班子辦兩張報紙,郝克遠成為兩報總編輯。他提出了“辦報差異、文化融合、提高同步”的新的辦報思路,并且大膽改革,積極策劃,使生活日報也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勢頭。 目前,以齊魯晚報為主打品牌的一個品牌群已經形成。在晚報之下,有棋院、圍棋隊、象棋隊、藝術團、話劇團、律師團、書畫院、調查公司與礦泉水公司、手機報等品牌;與晚報并行,有生活日報、大眾網、成長先鋒雜志、電視房產頻道等品牌。 在齊魯晚報事業迅猛發展的同時,郝克遠本人也受到社會的肯定,他先后獲得山東省十大優秀青年知識分子標兵、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全國新聞出版業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等榮譽,還兼任著山東大學等國內多所著名高校的客座教授和碩士生導師,擔任著全國晚報協會副會長、省直青聯副主席等職務。 然而他并沒有絲毫的自滿,相反,他的恐慌感卻與日俱增。朋友們都知道,自從當了總編輯,他酒量下來了,牌技下來了,鍛煉下來了,但近兩三年,卻有一個指標在上升,那就是吃安眠藥的數量與頻次,過去是每周一兩次,每次一兩片,現在是每周四五次,每次三四片。 2006年,齊魯晚報沖進全國晚報都市類報紙競爭力20強的前三甲。在到北京領獎的當晚,他吃了三片安眠藥仍然難以入睡。事后他解釋原因:報紙名氣大了,讀者自然多了;讀者在讀報紙,也在讀總編輯,所以睡覺都感覺周圍有眼睛,好緊張啊! 于是,在領獎歸來召開的全體部門主任會議上,“居安思危,理性面對成績”成為他講話的主題。 此后幾天的時間里,他在一片祝賀聲中,開始了冥思苦想,最終提出了一個致力于齊魯晚報科學發展的指導思想,即堅持一個理念:服務讀者,奉獻社會,成就自我——辦主流大報,樹百年品牌 ;實現兩個突破 :拓展事業面,延長產業鏈;達到三個提升:提升隊伍戰斗力,提升報紙引導力,提升品牌帶動力。如今,他正和同事們團結一致,在這個指導思想的引領下,向著更高遠的目標大步前進。 |